5% 的改变,是美好的开始
对生活的现状很不满意。
不喜欢现在的工作,现在的同事,现在的薪资待遇。
不喜欢镜子里看起来的自己。
想要去一个更松弛的城市,看到每天的晚霞。
感觉时间一直在无意义地流走,一天里面却什么也没有做成。
终于想要做出改变了。意气风发,要彻底改变自己。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想要改变自己的计划,想要从明天开始迎接一个全新的自己。
比如早起,五点起床。
比如不吃饭。
比如写2000字的文章。
短期坚持了两三天,没有看到任何效果,觉得未来依然遥遥无期。
于是放弃了,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节奏里。距离下次醒悟并重复这个过程,可能又是两个月,三个月,甚至若干年。恨自己,为什么不够坚持。
这曾经是我,曾经是你,曾经是很多尝试改变自己的人的日常缩影。
为什么改变这么难?哪怕对自己的现状已经如此厌恶,却还一次次被拉回去原来的轨道之中。
我们总想一下子做彻底的改变,似乎不够彻底就不够有魄力。但必须知道的是,你想象中的完美自己暂时还不是你,是你突然想要和另外一个人互换身体,这跟你现在的生活格格不入,坚持不下去是理所当然。
试想我们在骑车或开车,如果行进过程中瞬间打死方向盘来掉头,必然会翻车。
请允许给想要改变的自己一个足够大的转弯半径。
如果要改变,不是恶狠狠地鞭策自己下次要有更强烈的意志力,而是先接纳现在的自己。是啊,都摆烂这么久了,不在乎再摆烂多一点点时间。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个小小的改变。
多小的改变呢?很小很小,那么小那么小,小到可以忽略不计。用李松蔚在《5% 的改变》书中的说法,5%的改变。
假如你想成为一个自媒体作者,先试着每天写30个字,即便很想继续写,也暂时不要超过50个字。
假如你想成为一个跑步者,试着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快步走5分钟。到钟即停,不再继续。
假如你想成为一个早起的人,先试着将闹钟在原来的时间点上往前调5分钟。
假如你想塑造更健美的身材,先试试每天举一次哑铃,就一次。
为一个小小的改变坚持一个星期,这并不难,绝大数人都能做到。如果做到了,就再坚持一个星期。在此期间,请不要贸然增加难度,即便自己做完了尚有余力,也要及时制止自己,给自己的精力留一点尾巴。这是为了让自己在一段长时间内沉浸于这种“我能做到,我正在做到”的成就感中,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改变。
你可能觉得这样太慢了,跟什么都不做有什么区别?一天做一个俯卧撑,就算坚持一两个月又有何用呢?
不急,你会发现自己像一片落入温水中的茶叶,慢慢舒展开来,一切慢慢变得自然。
为什么即便如此之小的改变,也是有作用的呢?
首先,它太简单了,很容易可以坚持下去。当坚持一段时间之后,它慢慢地开始真正成为一个习惯。在已有的小习惯上增加难度,比一开始就培养一个高强度习惯要容易多得多得多,近乎无痛。那个极其简单的习惯,恰如打入你混乱生活的一个楔子。或者,更有趣的比喻是,你可以把这个简单的习惯当成一个卧底,先进入生活,大军随后慢慢压上。
其次,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很重要,这又取决于我们每天重复在做什么事。当你开始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(即便强度很低),你对自己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。“我每天都在举哑铃哦!”,“我是一个关注自己健康的人”。这种自我暗示也在不断增强之中,后续的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自然。
最后,我们容易高估一个决定性时刻的作用,却低估一个小事情日积月累的效果。哪怕我们不大幅提高难度,一件低强度的有益小事,长期累积之后的效果也会大大超出预期。
聪明的你很快发现,我们唯一要克服的就是:心急,总觉得不够快。做一个心理按摩,试着想想,摆烂都这么久了似乎也都心安理得地过来了,为何对一种虽近乎不变,但仍有一点点向好的新方式却如此排斥呢?
在小日常APP(一个日常习惯养成,想给用户带来幸福感的小工具)里,我们推崇从一个小小的习惯开始,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无限制地建立几个小小的习惯。这就是“小”的来源,“小”不等于不重要,“小”不等于没有威力。
这个小工具想要增加我们的这种感受,即陪伴自己的能力。什么是陪伴自己?它不是心急火燎地要把一件事情干成,它不是要毕其功于一役。而是享受自己做的每件小事,缓缓地进步,我们年岁见长,居然能力也出乎意料地高了那么多。这是在享受成长的过程。
有一句我自己发明的话一直在鼓励着我:“不够快,不一定代表它不是最快”。我们都想做完美的自己,但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做最好的自己。
小结:
高强度的改变往往以失败告终,因为那是另外一个自己的生活。
从小小的习惯开始改变自己,小到可以忽略不计。
选择一个小工具,如小日常,推到自己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。
5%的改变,就是美好的开始。